 |
|
|
 |
版權要聞 |
|
|
合理使用不是任性使用
時間:2017-06-01
瀏覽次數(shù):4153
“合理使用”是《著作權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是指根據(jù)《著作權法》的規(guī)定,以一定方式使用作品可以不經(jīng)著作權人的同意,也無需向其支付報酬。在一般情況下,未經(jīng)著作權人許可而使用其作品的,就構(gòu)成侵權,但為了保護公共利益,對一些對著作權危害不大的行為,《著作權法》不視為侵權行為。這些行為在理論上被稱為“合理使用”。判斷合理使用的條件,《伯爾尼公約》《與貿(mào)易有關的知識產(chǎn)權協(xié)議》和《世界知識產(chǎn)權組織版權條約》規(guī)定了原則性的“三步檢驗標準”,即“只能在特定情形下作出”“與作品的正常利用不相沖突”以及“不得無理損害權利人合法權益”。
事實上,“合理使用”制度的出發(fā)點,就是為了公共利益而限縮著作權人的利益,而對權利的限縮本身就是一種損害,其實“合理使用”的各種法定行為多少會對著作權人造成損害,因此立法者根據(jù)損害的程度劃定了范圍,將一些典型的可以容忍的行為納入豁免范圍,而將法定行為模式之外的行為定為侵權。因此,不構(gòu)成“合理使用”的行為,不但要對他人造成損害,而且這種損害必須是“不合理”的。對他人造成的損害,不但包括現(xiàn)實損害,還包括潛在市場利益的影響。那么,如何確定這種影響的邊界,關鍵在于判斷“替代作用”。換言之,如果使用他人作品的結(jié)果導致對他人作品形成市場競爭,最終導致他人作品的市場銷售量顯著下降和利潤顯著減少,就不是“合理使用”。
正因如此,“合理使用”并不是“任性使用”,以英國教育教學領域為例,《著作權法》對該領域中各種“合理使用”行為進行了嚴格的限制。一、關于個人使用。英國《著作權法》規(guī)定,為了個人學習或研究,可以復制他人的作品,包括文學、戲劇、音樂或藝術作品,但不包括錄音作品和電影作品,復制不得使用為公眾便利而設置的自動復制機。二、課堂教學中的使用。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復制文學、戲劇、音樂或藝術作品,但復制必須由教師或?qū)W生本人實施,且不得采用影印方式。三、教育過程中的教材匯編。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單位編寫的匯編教材,可以收入已經(jīng)出版的文學、戲劇作品的短小片段,但不能超出限制數(shù)量。四、教學活動中的影印復制。為了教學目的,教學單位可以從已經(jīng)出版的文學、戲劇或者音樂作品中影印復制一些片段,但復制篇幅每季度不得超過該作品的十分之一。
不難看出,盡管英國同樣認可為了教育教學可以容忍對他人作品的使用構(gòu)成“合理使用”,但是仍然從數(shù)量、程度、方式和時間上進行了各種嚴格的規(guī)定,力求在最大限度上既保障公眾教育的宏觀目的又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著作權人的利益,真正實現(xiàn)公共利益與個人私益之間的平衡。
與之相對,我國現(xiàn)行的《著作權法》合理使用制度中雖然也有類似規(guī)定,但對于合理使用的數(shù)量、模式、程度都缺乏具體的規(guī)定,因此導致了很多不合理的結(jié)果。例如,同樣為了保障公民的教育、學習和研究,我國《著作權法》規(guī)定,“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jīng)發(fā)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構(gòu)成“合理使用”。根據(jù)國際上的“合理使用”標準,此種情形下的“合理使用”在復制范圍上要受到必要限制,即不能“整本復制”。例如在英國,全本復印圖書是法律不允許的,個人無論出于何種目的,也只能合理使用其中極小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我國實踐中的一種代表性觀點認為,“少量復制”針對的是整個作品被使用的份數(shù),而不是所用部分占整個作品份額的多少,“少量復制”并不排除整本全文復制。正是這一點,使得我國與英國等西方國家在著作權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了重大分歧,也正是這一點,使得很多出版者的權益救濟在現(xiàn)有法律框架下遭遇窘境。例如,很多人認為,以“個人學習、研究,復制他人已經(jīng)發(fā)表的作品”為目的整本復制一本價值不菲的教材是合法的,而復印的成本往往不到教材本身價格的四分之一,這導致很多學生不再購買正版教材,很多高校周邊的復印店因此生意紅火,復印店每天能夠接到幾十本甚至上百本的整本圖書復印業(yè)務,許多作者和出版社感到自己的權益受到損害,但又感到目前在法律規(guī)定的合理使用制度下,無法追究復印者的責任。
令人欣慰的是,2014年6月6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其中,對于“合理使用”制度的修改較為顯著,對于上述問題已經(jīng)作出了部分回應,例如,對于“為個人學習、研究,復制他人已經(jīng)發(fā)表的作品”的情形,增加了只能復制作品“片段”的限制。
作者:袁博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時間: 2017-05-18
上一條:IP開發(fā):告別簡單粗暴,迎來標準化下一條:別以為電子書沒有著作權
|
|
 |
|
|
中心地址:廣州市越秀區(qū)小北路181號金和大廈首層101
中心傳真:020-38354213 業(yè)務窗口電話:020-83707939
版權所有:廣州市版權保護中心 技術支持:廣州市如泰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粵ICP備14051962號
|